资料来源:《续高僧传》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,旨在人文科普,不传播封建迷信,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。
南朝梁武帝萧衍,这位被后世称为"皇帝菩萨"的君主。
一生造寺四百八十座,度僧尼十万余人,自以为功德无量。
当达摩祖师飘然东来,面对这位虔诚的佛教徒皇帝时。
却抛出了一个让梁武帝始料未及的问题:"造寺度僧有功德否?"
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,却让这位自认为佛法精深的皇帝陷入了深深的困惑。
达摩祖师为何要如此发问?梁武帝的困惑又暴露了什么根本问题?
这段千古流传的对话,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佛法真义?
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时,便会发现,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君臣对话,更是一场关于佛法本质的深刻辩论。梁武帝的困惑,正是无数修行人都曾面临的迷茫——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功德?什么是真正的修行?
梁武帝萧衍,这位南朝的君主,对佛法的虔诚可谓前无古人。他不仅在政治上大力推广佛教,更是在个人修行上下足了功夫。史载,梁武帝曾三次舍身同泰寺,每次都要群臣花费巨资将他赎回。
他吃斋念佛,严守戒律,甚至在宫中设立道场,经常与高僧论道。
在他的治下,佛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。全国上下,梵音袅袅,法鼓声声。从建康到各州府,新建的寺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仅仅在他执政的四十八年间,就建造了四百八十座寺庙,度化了十万余名僧尼。这个数字在当时的人口基数下,可谓惊人。
梁武帝对自己的这些功德极为自豪。他认为,造寺能够为众生提供修行的场所,度僧则是在为佛法培养传承者。每一座寺庙的落成,每一位僧人的剃度,在他看来都是无量的功德。他甚至在朝堂之上,经常向群臣宣讲这些功德的殊胜,认为自己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福报,能够往生极乐世界。
就在梁武帝沉醉于自己的功德时,一位来自西域的高僧悄然来到了建康。这位高僧便是后来被尊为禅宗初祖的达摩祖师。达摩祖师的到来,并非偶然。据《续高僧传》记载,达摩祖师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子,幼年出家,得般若多罗尊者真传。
般若多罗尊者曾对达摩祖师说:"你在我灭度后六十七年,当往震旦国度化众生。"正是因为这个预言,达摩祖师才会在梁武帝大通元年,渡海来到南朝。
达摩祖师的相貌奇异,深目高鼻,满面虬髯。他身着粗布僧袍,脚踏草鞋,看起来与那些养尊处优的宫廷僧人截然不同。当他被引见到梁武帝面前时,整个大殿都被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超然物外的气息所震撼。
梁武帝初见达摩祖师时,心中颇为喜悦。他认为这位来自西域的高僧,定然会对自己的功德大加赞叹。毕竟,他所做的这些善事,在当时的佛教界都是有目共睹的。
然而,当梁武帝满怀期待地向达摩祖师介绍自己的功德时,达摩祖师却神色平静,没有丝毫的惊讶或赞叹。反而,他直接问道:"造寺度僧有功德否?"
这个问题让梁武帝愣住了。在他看来,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。造寺度僧怎么会没有功德呢?《金刚经》中不是说"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,其福德宁为多不"吗?《法华经》中也说"起塔造庙,散华烧香,皆成佛道"。
梁武帝略作思考后,自信地回答道:"功德甚大。"
然而,达摩祖师却摇头说道:"此是有漏的小果,人天小善,如影随形,虽有非实。"
这个回答如同晴天霹雳,让梁武帝彻底懵了。什么叫"有漏的小果"?什么叫"人天小善"?什么叫"如影随形,虽有非实"?这些概念对于梁武帝来说,虽然不是完全陌生,但在这个语境下,却让他感到困惑不已。
梁武帝接着问道:"如何是无漏功德?"
达摩祖师回答:"净智妙明,体自空寂,如是功德,不于世求。"
这个回答更加深了梁武帝的困惑。什么是"净智妙明"?什么是"体自空寂"?为什么真正的功德"不于世求"?
梁武帝继续问道:"如何是圣谛第一义?"
达摩祖师答道:"廓然无圣。"
"对朕者谁?"梁武帝问。
"不识。"达摩祖师简洁地回答。
这一连串的问答,让梁武帝越来越困惑。他发现,这位来自西域的高僧,所说的佛法与他平时所听到的截然不同。在他的理解中,佛法应该是有条有理的,应该是能够通过各种善行来积累功德的。
整个对话过程中,梁武帝的困惑越来越深。他原本以为,达摩祖师会对他的功德大加赞叹,会对他的修行给予肯定。但是,这位高僧却一再否定他引以为豪的功德,说那些只是"有漏的小果"。
更让梁武帝不解的是,达摩祖师所说的"无漏功德",竟然是"净智妙明,体自空寂",而且"不于世求"。这与他一直以来的修行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当达摩祖师说"廓然无圣"时,梁武帝更是感到震惊。在他的理解中,佛法中应该有圣人,有境界的高低之分。但达摩祖师却说"廓然无圣",这究竟是什么意思?
最后,当梁武帝问"对朕者谁"时,达摩祖师回答"不识"。这个回答让梁武帝感到被冒犯了。他是堂堂的皇帝,是佛教的护法,怎么会被说成"不识"呢?
整个对话在一种微妙的氛围中结束了。梁武帝虽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悦,但心中的困惑却越来越深。他觉得这位达摩祖师的言论过于玄虚,不切实际。
会面结束后,达摩祖师便离开了建康。据史载,他渡江北上,来到了嵩山少林寺,在那里面壁九年,成就了一段佛教史上的传奇。
达摩祖师离开后,梁武帝心中的困惑并没有消散。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修行方式。他问自己:难道自己一直以来的修行都是错误的吗?难道造寺度僧真的没有功德吗?
他召集了宫中的高僧,询问他们对达摩祖师言论的看法。这些高僧们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。有的认为达摩祖师的言论过于偏激,有的认为其中确实有深意,只是一般人难以理解。
梁武帝还专门派人去追达摩祖师,希望能够进一步请教。但是,达摩祖师已经渡江而去,再也没有回来。
在随后的日子里,梁武帝继续着他的修行。他仍然建造寺庙,度化僧尼,但心中却总是萦绕着那个问题: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功德?
达摩祖师的这番话,不仅让梁武帝困惑,也让后世的无数修行人陷入了深思。为什么造寺度僧这样的善行,在达摩祖师看来只是"有漏的小果"?为什么他要说"廓然无圣"?
为什么真正的功德"不于世求"?
这些问题的答案,正是佛法中最核心的奥义所在。
达摩祖师的回答,揭示了一个修行人最容易犯的根本错误,也指出了真正解脱的道路。
当我们深入探究达摩祖师的真意时,便会发现。
这不仅仅是对梁武帝的教诲,更是对所有修行人的醍醐灌顶。
那么,达摩祖师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?梁武帝的困惑背后,又隐藏着怎样的修行误区?
达摩祖师所说的"有漏的小果",正是佛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。
所谓"有漏",是指带有烦恼习气的善行,虽然能够感得人天福报,但无法断除生死轮回的根本。
而"无漏",则是指没有烦恼染污的清净智慧,能够直接导向解脱。
梁武帝造寺度僧,虽然是善行,但其动机中夹杂着对功德的执着,对福报的贪求,对名声的在意。
这种执着本身就是一种烦恼,使得这些善行成为了"有漏"的行为。
就像《金刚经》中所说的"应无所住而生其心",真正的无漏功德。
是在无住的状态下自然流露的慈悲行为。
《维摩诘经》中有一个很好的比喻:有漏的善行就像是在浊水中种植莲花,虽然莲花本身清净,但根系仍然在污泥中;而无漏的功德,则像是在清水中的莲花,根本清净,花朵也清净。
达摩祖师进一步解释说,这种有漏的功德"如影随形,虽有非实"。这里的"影",指的是影子。影子虽然存在,但它不是实体,只是因为有光线和物体的因缘和合而产生的相。同样,有漏的功德虽然能够感得果报,但这个果报本身是无常的,是依赖于因缘条件的,不是究竟的真实。
当梁武帝问"如何是无漏功德"时,达摩祖师的回答是"净智妙明,体自空寂"。这八个字,实际上揭示了佛法的究竟境界。
"净智",是指没有烦恼染污的般若智慧。这种智慧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,而是本来具足的佛性的显现。《楞严经》中说:"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。"当我们停止了妄想执着,本有的智慧就会自然显现。
"妙明",是指这种智慧的妙用。它不是死寂的,而是活泼泼的,能够随缘应机,无所不照。就像镜子能够映现万物,但镜子本身不会被万物所染污。
"体自空寂",是指这种智慧的本体是空的,没有任何实体性。但这个"空"不是虚无,而是超越了有无对立的真空。《心经》中说:"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"这种空性,正是一切现象的本质。
这种无漏的功德"不于世求",是因为它本来就是我们的本性,不需要向外寻求。就像太阳不需要向外寻求光明一样,我们的佛性本来就具足一切功德。
当梁武帝问"如何是圣谛第一义"时,达摩祖师回答"廓然无圣"。这个回答看似否定了一切圣境,实际上却是在指向最高的圣境。
所谓"圣谛第一义",是指佛法中最根本的真理。在一般的理解中,这个真理应该是非常神圣的,应该有各种境界层次的区分。但达摩祖师却说"廓然无圣",这是为什么呢?
"廓然",是指空旷无边的状态。在真正的第一义谛中,没有圣凡的对立,没有高低的分别,没有得失的概念。一切对立都消融了,一切分别都不存在了。这种状态,就是《华严经》中所说的"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"的境界。
《六祖坛经》中记载,六祖慧能大师在接受五祖弘忍大师传法时,五祖问他:"不思善,不思恶,正与么时,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?"这个问题与达摩祖师的"廓然无圣"有异曲同工之妙。都是在指向那个超越了一切对立的本来面目。
当我们执着于圣境时,这种执着本身就成了障碍。真正的圣人,是连自己是圣人这个概念都没有的。《道德经》中说:"圣人不病,以其不自见故。"正是这个道理。
最后,当梁武帝问"对朕者谁"时,达摩祖师回答"不识"。这个回答让梁武帝感到被冒犯,但实际上,这正是达摩祖师给他的最直接的教诲。
这个"不识",不是说达摩祖师不知道面前的人是皇帝,而是说在真正的佛法境界中,没有皇帝和僧人的分别,没有你我的对立。一切众生本来平等,都具有同样的佛性。
《金刚经》中说:"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"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外在的相貌、身份、地位时,才能见到真正的如来本性。达摩祖师的"不识",正是在提醒梁武帝,不要执着于皇帝的身份,要回归到本来的佛性。
同时,这个"不识"也是在说,在真正的智慧中,没有能知和所知的对立。当主客对立消失时,就进入了《楞严经》中所说的"能所双亡"的境界。
通过分析达摩祖师的回答,我们可以看出,梁武帝的困惑根源在于他对佛法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层次。他把佛法当作了一种交易,认为做了善事就能得到功德,积累了功德就能获得解脱。这种理解,实际上是把佛法世俗化了。
《华严经》中说:"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"真正的佛法,是要我们认识到心的本性,而不是在外相上做文章。梁武帝虽然造了很多寺庙,度了很多僧人,但他的心中仍然充满了分别执着。他分别圣凡,执着功德,贪求福报。这些分别执着,正是轮回的根本。
达摩祖师的教诲,实际上是在告诉梁武帝:真正的修行,不在于外在的形式,而在于内心的转化。不在于做了多少善事,而在于是否放下了执着。不在于积累了多少功德,而在于是否认识了本来面目。
达摩祖师的这次对话,实际上也是禅宗"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"思想的体现。他没有跟梁武帝讲复杂的理论,没有引用大量的经典,而是直接指出了问题的核心。
禅宗的特点就是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。它不依赖于经典的学习,不依赖于仪式的完成,而是直接指向人的本心。《六祖坛经》中说:"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"这正是禅宗思想的精髓。
达摩祖师通过对梁武帝的开示,实际上是在建立一种新的修行方式。这种方式不依赖于外在的功德积累,而是直接面对内心的实相。这种方式后来被称为"祖师禅",与依据经典修行的"如来禅"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那么,功德到底是什么呢?从达摩祖师的开示中,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:真正的功德,不是做了什么事情,而是成就了什么境界。不是积累了多少善业,而是断除了多少烦恼。不是获得了什么,而是放下了什么。
《金刚经》中说:"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"真正的功德,是在无相的状态下自然流露的慈悲智慧。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功德本身时,真正的功德才会显现。
这就像是《庄子》中的"无用之用"。当我们不再刻意追求功德时,功德反而会自然圆满。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成佛时,佛性反而会自然显现。
达摩祖师的开示,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修行的根本态度:无住。《金刚经》中说:"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"这个"无所住",不是什么都不做,而是做一切事情都不执着于结果。
就像莲花虽然从污泥中生长,但它不会被污泥所染污。我们在世间行善,但不执着于善;我们度化众生,但不执着于度化;我们修行佛法,但不执着于修行。这种无住的状态,正是真正的解脱。
梁武帝的困惑,实际上是每一个修行人都会遇到的困惑。我们都容易把修行当作一种交易,把佛法当作一种工具。但达摩祖师的开示告诉我们,真正的佛法不是工具,而是我们的本性;真正的修行不是交易,而是回归。
达摩祖师与梁武帝的这段对话,对当代的修行者也有着深刻的启示。在当今这个时代,我们很容易把修行功利化,把佛法商业化。
我们希望通过修行获得什么,希望通过佛法解决什么问题。但达摩祖师的开示提醒我们,真正的修行是无求的,真正的佛法是无得的。
当我们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执着时,真正的智慧才会显现。当我们不再把修行当作手段时,修行本身就成了目的。当我们不再向外寻求时,内在的宝藏就会自然开启。
这就是达摩祖师给我们的最深刻的教诲:真正的功德在于无功德,真正的修行在于无修行,真正的得到在于无所得。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,实际上正是佛法最深层的智慧。
梁武帝的困惑,最终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困惑。但正是通过这种困惑,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佛法的精神,才能够真正走上解脱的道路。达摩祖师的开示,如醍醐灌顶,为我们指出了一条直接而究竟的修行之路。
鼎合网-配资操盘炒股配资开户-配资客服是不是违法的呀-排名第一的炒股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